- ·上一篇文章:谁协助戈恩逃离日本?土耳其公布两名“同伙”照片
- ·下一篇文章:台湾台东县外海发生火烧船意外 2名船员获救
从第一班客舱服务到谢幕春运 她们的笑容44年未改
中新网上海1月17日电 (记者 殷立勤 通讯员张玮)“您好,欢迎登机”,1月17日下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MU5222成都至浦东航班上,东航乘务员吉晓春微笑着迎接登上航班的旅客,正如她当年第一次作为乘务员在苏制伊尔-18客机上迎接即将从成都飞往拉萨的旅客。
马文菁在客舱厨房为旅客准备餐食。 殷立勤 摄
今天的春运航班,吉晓春与她的战友、也是多年客舱同事的马文菁迎来了她们的谢幕飞行,两人分别在客舱乘务岗位上工作了44年和42年,在2020春运,她们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满腔热情,为蓝天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吉晓春和马文菁谢幕飞行全体机组合影。 殷立勤 摄
1976年,还在上海读高一的吉晓春,参军入伍来到四川成都,加入了彼时还属于部队的民航队伍,被分配到民航成都管理局七大队,成为一名空中乘务员,此后又从成都转回上海,加入东航客舱团队。1978年,吉晓春迎来了有着此后40年蓝天缘分的战友——马文菁也高中毕业参军从上海到了成都,担任乘务员。
吉晓春(左二)和马文菁(右一)开着航前准备会。 殷立勤 摄
从1976年到今天,吉晓春始终坚守在客舱乘务岗位一线,这个纪录创下了东航之最。她先后飞过立-2、伊尔-14、伊尔-18直到空客350、波音777等30余种机型。“最早飞的时候,都是螺旋桨小飞机,有些只有20多个座位,大的也不过是80多座的伊尔-18,它的性能算是最好了,飞西藏就靠它。现在,我们有最现代化的喷气式客机了。”工作间隙,吉晓春娓娓道来,心中藏着的是一部鲜活的民航事业发展史。马文菁的42年乘务生涯,也从来没有在飞航班时请过一天假,见证了民航事业的沧桑变化。
吉晓春(左一)和马文菁(右二)在客舱内外迎接旅客的到来。 殷立勤 摄
吉晓春清楚地记得,自己飞航班的早些年,普通人坐飞机的机会少之又少,买机票要凭介绍信,票款相对人们的收入显得极为可观,那时搭民航航班,对普罗大众,可实在是一件稀罕事。
客舱乘务员为吉晓春(左)和马文菁(右)献上鲜花。 殷立勤 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渐渐的,航班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对春运期间回家过年的游子来说,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早些年的春运大潮意味着拥挤的长途舟车劳顿,而如今,舒适的喷气式客机、热情的客舱服务,把这段旅途缩短到了宜人的几个小时。
吉晓春(左)和马文菁(右)向旅客致谢。 殷立勤 摄
今天万米高空的工作岗位似乎不再有四十余年前自己初出茅庐时的光环,吉晓春和马文菁却觉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变迁,越来越多普通人能享受到民航的快捷便利舒适,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了。
谢幕飞行吉晓春哭了。 殷立勤 摄
“今天,我们很荣幸有两位前辈执行她们告别蓝天飞行的航班,欢迎她们给我们分享经验”。17日这天一大清早的航班准备会上,带班乘务长张良一一仔细检查核对完每个乘务员的证照,前辈们的也不例外,又一丝不苟地介绍了航班情况和注意气流影响、防颠簸防烫伤等要求。这位年轻的“90后”,除了飞航班,还已经连续担任了两届进博会的礼仪服务志愿者,将大国凌燕的一流水准展现在进博舞台。会议桌另一头,吉晓春和马文菁和其他组员一样,认认真真记录下乘务长的布置,接着也说起春运高峰,该如何充分利用行李架、怎么帮助那些头一次坐飞机的老人、遇到亲子出行旅客中活力过剩的孩子需要怎样把握沟通技巧……
吉晓春(左)和马文菁(右)送别旅客。 殷立勤 摄
当天的机长柏喆还告诉记者:“2005年,我刚作为学员开始飞航班的时候,就跟吉晓春、马文菁两位搭过班,这次遇上她们的谢幕飞行,真是有缘。”
吉晓春在客舱与旅客交流。 殷立勤 摄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是客舱经理吉晓春,我已飞行44年”,“我是客舱经理马文菁,我已飞行42年,今天是我们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航班,很开心有你们陪伴”。在谢幕飞行日的最后一段,吉晓春和马文菁做了一次别样的客舱广播,东航客舱部也给航班的准备了纪念品,由她俩亲手发给旅客;旅客和年轻同事们则把热烈的掌声与祝贺送给两人。关于蓝天的缘分,在谢幕航班上交织,飞过44年未曾改变的客舱笑容,将由年轻的东航人继续传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