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延续梦想 女排前队长李国君今成重点高中副校长
- ·下一篇文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上“云” 新技术助力“破圈”
历史遗迹的述说——西藏昌都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故事
新华社拉萨9月30日电 题:历史遗迹的述说——西藏昌都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故事
新华社记者薛文献、格桑朗杰
在藏东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硕督村,一座座粉刷一新的二层藏式民居中间,有个小广场,广场上的“团结树”一半绿意盎然,一半黄叶摇曳。
走到近处看,“团结树”其实是两棵,发绿的一棵是杨树,泛黄的一棵是柳树。两棵树紧紧相拥,让人叹为观止。相传这两棵树是硕督镇第一对藏汉联姻夫妻共同种植,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爱情。
几百年来,两棵树长得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在浓密的树荫下,大人们坐在这里乘凉休憩,孩子们在附近玩耍嬉闹。
据当地干部介绍,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各族群众都会相聚在这里观看硕督狮子舞表演。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一个年轻人在前面引导,两个年轻人装扮的狮子时而跃起,时而翻滚,引来群众的阵阵喝彩声。
“硕督狮子舞是当地热巴舞与内地舞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藏汉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硕督村村民邓巴阿尼说。他家几代人传承了狮子舞表演的技艺。
位于怒江流域的硕督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藏汉交往的重要通道。
“硕督”,藏语意为“险岔口”,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据《洛隆县志》记载,清雍正时期,入藏清军曾有两千多人在硕督镇驻扎,后来一些汉族士兵与当地藏族居民结婚生子,民族团结的故事在硕督镇绵延流传。
除了“团结树”和狮子舞,硕督镇还保留有大片的清军墓葬、古城墙等遗址,一些居民家里珍藏有月饼模具、汉式秤、各式钱币及藏汉双语的账目等;有的家庭保留着做月饼、腌酸菜以及过春节和藏历新年时吃团圆饭、贴对联等传统。
藏东作为唐蕃古道、川藏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民族团结的故事源远流长。
在澜沧江流域的察雅县香堆镇,融藏族、汉族和尼泊尔风格为一体的仁达摩崖石刻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1200多年。
走进石刻保护遗址,岩壁上的造像栩栩如生,各种图案和细节显露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造像之下有大篇藏文铭刻和数十个汉字,记载了藏汉工匠的姓名等。据专家考证,造像完成于吐蕃时期,由大唐工匠与吐蕃工匠一同建造。
“石刻具有藏族和汉族的艺术特色,体现的是藏汉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有深刻的民族团结底蕴。”香堆镇党委书记赵玉林说,“石刻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法律、经济、宗教、雕刻艺术、藏文书法、藏人姓氏、唐蕃关系等具有重大意义,现在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在香堆镇拉西寺,记者还见到刻有“察雅官升”字样的木升、“福佑行人”大字牌匾、大明宣德五年铸造的铙钹以及堆绣唐卡、瓷器等,均保存完好。
近年来,西藏昌都市坚持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昌都”活动,把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普查可移动文物,将十八军遗址、嘎玛嘎赤唐卡、波罗木刻列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项目等,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